我們在生活的名利場中摸爬滾打,時間和精力都大不如前。
曾經熱鬧的交際,如今已疲于應對,觥籌交錯的生活,也使人勞累不堪。
經歷得多了,慢慢才明白,追求越多負累越重,得到越多越無安寧。
唯有專注內心,向“低處”修行,才是中年后最值得過的人生。
物質低配
作家傅士德說:“現代人的通病,是熱衷于擁有一切?!?/p>
年輕時,我們總以為擁有的越多,人生就會越幸福。
結果為名碌碌半生,為利汲汲營營,不知不覺中卻淪為了物質的奴役。
《逍遙游》里有句話:“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?!?/p>
鳥兒棲息只占一根樹枝,偃鼠飲水只為喝飽肚子。
而我們生活所需,也不過是白日三餐溫飽,夜臥三尺安眠。
建筑大師斯密斯·凡德羅曾提出一個概念:少即是多。
擁有的東西多了,心力都被分走,容易在花花世界中迷失自我。
唯有學著低配物質,戒掉浮華,才能真正回歸本心,獲得內心的充裕與豐盈。
關系低耗
心理學家曾將人際關系分為“消耗型”與“滋養型”。
滋養你的人,就像人生的小太陽,能不斷為你注入能量,成為你前進路上的一道光;
但消耗你的人,則會在舉手投足間吸走你的能量,拖垮你的情緒,令你陷入無盡的煩惱與紛爭。
作家李尚龍就曾陷入過一段消耗自己的友誼中。
李尚龍因為職業的緣故,很少有時間打理自己的形象,穿衣服也不太講究。
有位朋友一見面就說他的衣服太丑了、太破了,甚至當著其他朋友的面也不會嘴下留情。
有一次,李尚龍花了三天三夜,寫出了一份自己非常滿意的劇本。
他興奮地發給這位朋友閱讀,沒想到卻被朋友貶低得一無是處。
李尚龍經常因為這位朋友的話陷入自我懷疑,甚至一度認為自己確實有點問題。
但朋友事后總會道歉,又讓李尚龍覺得自己太過敏感多疑。
后來,他實在受不了朋友的直白,漸漸不再與他聯系,最終相忘于江湖。
經此一事,李尚龍明白了,真正好的朋友,絕不會打著直白的幌子傷害自己。
那些不健康的關系,只會給自己帶來糾結痛苦的情緒,適時離開,才能及時止損。
作家蘇芩說:“不必把所有人,請進生命里?!?/p>
到了這個年紀,見識過形形色色的人,也經歷了分分合合的關系。
費力維持一段不舒服的關系,只會讓自己陷入無盡的內耗。
學會不為他人的情緒買單,才是對自己最大的慈悲。
余生,無論是交友還是談情,都要遠離不停消耗你的人。
情緒低溫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恐傷腎,悲傷肺,怒傷肝,憂傷脾。
人有情緒很正常,但若易怒易憤,時常被情緒左右,則容易勞心傷神,嚴重者甚至損害身體。
尼采在《善惡的彼岸》中說:
“如果情緒總是處于失控狀態,就會被感情牽著鼻子走,喪失自由?!?/p>
只有從情緒的枷鎖中解脫出來,遇事保持一顆平常心,才能擁有長久的幸福與歡愉。
人生下半場,愿我們擁有向“低處”深耕的能力,把精力放在有價值的事情上,享受簡單的生活,找到舒服的關系,獲得內心的平和。
在這物欲橫流的世間,愿你我且行且從容,活出屬于自己的圓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