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歲歲重陽,今又重陽?!泵磕贽r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。重陽節古詩文中常常叫“重九”,有時候干脆簡稱“九日”。中國文化用陰陽哲學解釋世間萬事萬物。雙數為陰,單數為陽?,F存的重要節日中,有兩個叫“陽”,另外一個是端午,也叫端陽,端是“正”的意思,農歷五月初五,“五”在“一三五七九”之中是不是正中間的一個陽數?端陽是正中,重陽則是極致。九是陽數中的最大,兩個九,就是陽的頂峰。物極必反,到了這個節點上,陰冷蕭瑟的深秋就已經到了,而冬天也就不遠了。
一首著名的詩歌讓我們了解到唐代重陽節的習俗,也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傳承性。這就是王維的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?!眻F圓、登高、插茱萸……三大習俗延續至今,其中登高、插茱萸是重陽節所獨有。
“無邊落木蕭蕭下,不盡長江滾滾來”。杜甫《登高》一詩,題目就暗示了寫在重陽節。清明遠足,重陽登高,前者踏青,后者辭青,都是人與自然的互動,兩者遙相呼應。登高既是健身,也是賞秋。在婺源、休寧等古徽州的山區,還衍生了曬秋的習俗,家家戶戶把火紅的辣椒和金黃的菊花,以及顏色鮮艷的收成在依山而建的宅前曬出來,與粉墻黛瓦的村莊,與滿山的紅葉,組成了一幅幅最美的盛世圖畫,每年吸引數十萬人去賞秋、拍攝。
茱萸是一種中草藥,重陽節插茱萸,或者佩戴茱萸做成的香囊,都是為了避災克邪,與端午節插菖蒲、艾蒿相似。
“待到重陽日,還來就菊花?!敝仃柟澑嗟牧曀资遣删?、賞菊、飲菊花酒?!安皇腔ㄖ衅珢劬?,此花開盡更無花”“待到秋來九月八,我花開后百花殺”“塵世難逢開口笑,菊花須插滿頭歸”……菊花一直得到中國文人雅士的喜愛,“晉陶淵明獨愛菊”最為著名。有一年重陽節,辭官后歸園田居的陶淵明,因為沒有錢買酒,只能在東籬下撫菊惆悵。就在這時,一個白衣使者向他走來,原來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送酒的。這就是“白衣送酒”的典故,這種純粹的友誼堪稱友誼的天花板,讓后人羨慕不已。唐代王績說:“香氣徒盈把,無人送酒來”;岑參說:“強欲登高去,無人送酒來”。相比之下,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遭遇離亂之后,單身凄苦,至少有花有酒,也是在重陽節:“東籬把酒黃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莫道不銷魂,簾卷西風,人比黃花瘦”。
過節自然離不開吃,中國的許多節日都與特定的食品有關。元宵節吃湯圓,清明節吃青團,端午節吃粽子,中秋節吃月餅,冬至吃餃子,重陽節的特色食品則是重陽糕,有的地方是糍粑。重陽糕和糍粑都是糯米做的。我從小生活在皖西南山區,對重陽節的印象沒有菊花,沒有茱萸,沒有登高,只有糍粑。年年都是舅舅翻山越嶺送糍粑過來,讓我記憶猶新。聽說,舅舅家那里的糍粑,入選了非遺,進了“舌尖上的中國”,只是好些年沒有吃過了,糍粑不知不覺就成了鄉愁。
“薄衣初試,綠蟻新嘗,漸一番風,一番雨,一番涼?!睂懼仃柕脑娫~很多很多,不可勝數。因為是晚秋,大多充滿了惆悵,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是常見的事情。只有極少數胸懷、氣度非凡的人才能把無數人為之神傷的季節,寫得豪邁、昂揚和奔放,比如這首:“人生易老天難老。歲歲重陽,今又重陽。戰地黃花分外香。一年一度秋風勁。不似春光,勝似春光。寥廓江天萬里霜?!?/p>
“九”最大,故而也最老,有長久長壽的含義,寄托著人們對老人健康長壽的祝福。國家在1989年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,2012年改稱老年節,民間俗稱敬老節,由此敬老愛老與登高賞秋,成了重陽節兩大主題。(新民晚報)